管理制度
首页» 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 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7-07-25     浏览次数:

     

  校科发〔2017〕280号

  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提升科技

  创新能力 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

  的通知

  各学院(系、部、所),机关各处(室),直属(附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经2017年7月20日校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年7月24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双一流”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双一流”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高等学校是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和强劲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反映高校整体科技实力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重要支撑。合校以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教融合和资源整合等措施,我校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等核心指标得到大幅提升,扩大了学校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知名度。

  随着国家科教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科研组织模式单一、科技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科技资源配置差异化不明显等已成为制约我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创新理念、创新方式、评价机制、创新氛围等已经不能满足我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亟待在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创新和变革。

  二、发展思路

  以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为抓手,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导向,以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系统化配套政策为保障,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为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超前谋划和布局,明确重点研究领域与突破方向

  1.形成一批优势研究领域。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区域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前沿,结合“双一流”学科群建设布局,在农业植物(小麦、玉米、苹果)、动物(牛、羊)、林木(红枣、核桃)等分子设计育种、作物致病机理与防控、基因编辑技术、农业微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机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在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修复、森林培育与可持续经营等重大技术创新研究方面,以及在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畜禽健康养殖、农业高效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与智慧农业等高新技术集成方面,打造形成一批凸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在全球气候变化、食品营养与健康、天然药物化学等方面大力拓展,形成新兴优势领域与研究增长点。

  2.建设一批新型智库。依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发展研究院、六次产业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社会治理、精准扶贫等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热点、难点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在旱区农业发展中发出“西农声音”,凸显西农地位。

  (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3.建立精准科学的引人选人制度。结合学科发展布局与现有学科发展需求,精准判断紧缺人才类型和数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急需学科领军人才、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有计划地补充一批高水平博士后或应届博士研究生,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潜力和活力的优秀青年科技队伍。

  4.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具有冲击长江学者、杰青等潜力的优秀人才,给予个性化特殊政策支持;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培育20-30名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话语权、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每年遴选10-2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教人员,作为“优青”后备人才予以重点培养。

  (三)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

  5.组建实体研究机构。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依托学校优势研究领域,结合“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实体研究院(研究中心)。创新人员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和全员聘用制的服务保障队伍,提升承接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

  1.加强科研团队培育与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以团队为主体的科研组织模式,在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生物技术、旱区逆境生物学、农业与环境微生物、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节水农业、环境污染与控制、森林资源培育、食品营养与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等优势研究领域,培育、认定与支持25-30支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

  7.探索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围绕“双一流”学科群建设,在优势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探索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度,深入实施“科研特区”制度,着力发挥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

  (四)建设三级创新平台,提升科研基地条件支撑能力

  8.谋划布局国家级科研基地。发挥我校旱区农业研究优势,优化集成现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谋划组建旱区农业国家实验室。整合现有省部级科研基地及相关科技资源,使水科学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动物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基地逐步升格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使苹果、肉牛、葡萄酒等领域的科研基地逐步升格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加强省部级科研基地建设。以任务为纽带,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化我校现有省部级同质科研基地资源,强化科研基地考核,提升科研基地运行效率和创新水平。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校未来学科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需求等,在苹果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农业与环境微生物、生态预测与全球变化等领域培育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提升校内公共科研平台保障能力。加快旱区农业高效用水、高性能计算、生命科学等跨学科的校级共享平台及曹新庄试验农场建设。总结院级公共平台建设试点经验,加大省部级同质科研基地整合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实现院级科研公共平台全覆盖。完善大型设备、土地资源等科研设备、基础设施的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共享效率。

  (五)完善科研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科教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11.构建开放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构建凸显我校优势和农科特色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研究注重论文质量和原创性价值等评价,对应用研究注重技术创新、社会效益、品种推广面积和成果转化效益等评价。探索建立以科研团队为考核单元、以团队目标任务与成员个人贡献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探索代表性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尝试开展个人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评价,对于获得国家奖、国际专业学术奖励和发表高水平原创论文等代表性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团体和个人,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设立特殊通道。

  12.深化科研业绩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科技奖励体系,建立校院两级分层奖励体制。以创新质量为导向,调整科技产出奖励范围和标准,将ESI高被引论文和本领域顶级中文期刊纳入奖励范围。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将科技贡献作为学院(系、部、所)科技资源配置和班子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将科研业绩作为科教人员岗位职责的基本内容和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等的重要内容。

  1.完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机制。做好已有研究成果的凝练与技术集成,策划组织重大科技成果。以国家科技成果奖为目标,每年设立2-3个重大成果培育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调整科技成果奖励范围和标准,鼓励、引导科教人员申报教育部和学术团体、行业学会等设立的科技成果奖,为国家科技奖推荐拓宽渠道。

  2.

  14.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围绕科技创新,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类管理及科技资源,针对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用、津贴分配、导师审核、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激发科教人员创新活力。

  15.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对取得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科教人员等“标杆”、“榜样”的宣传力度。举办“学术沙龙”、“学术论坛”、“青年讲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背景的科教人员广泛交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16.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科研管理研究,建立科研管理干部业务培训长效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规范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与各类学术活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发挥学院在科研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与监督作用。

  抄送:校领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7年7月24日印发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

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曹新庄  电话:029-87092380

网站负责人:黄伟 管理员:雷和涛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